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

李崠山之行


這是三月份到大混山時照的
這週末適逢中秋節連假,星期五這天又剛好是我復診檢查的日子,所以乾脆星期五就請了一整天假,連休個四天。由於我復診時間在下午,所以一大清早四點起床,帶米福散步與餵食之後,我和娘子兩人六點整出發前往新竹縣尖石鄉,打算登上尖石鄉這擁有一等三角點的李崠山。一直以來無論是否有小百岳活動,李崠山都是我很想去的地方。還記得三月二十七日那天我們由數碼天空附近登上大混山,其實當天本來是計畫大混連走李崠,不過想不到路程遙遠又崎嶇,最後只走到了大混山就原路折返。

從台北開了三個小時車才到李棟山莊
有過上次來這附近的經驗,知道開車時間很長,加上我下午又要趕到醫院複診,所以我們六點就從自家開車出發,除了趕時間以外也避免上班時段的塞車。由國道三號從關西下高速公路後,沿路走了大約十公里的市街道,再走三十多公里的蜿蜒山路,約三個小時才抵達「李棟山莊」。山莊海拔大約一千五百多公尺,由山莊爬上李崠山上升大約三百多公尺,路程約有1.5公里,感覺上就相當於從內溝溪公園經由鯉魚山走上忠勇山,不同的是李崠山徑是屬於原始土路,不需要走樓梯!

山頂腹地寬大其實沒有展望
看過很多相關遊記得知絕大部份的人由李棟山莊登頂約花一個鐘頭即可,以我的體力與腳程就是乘以二,果然我們登頂花了一個鐘頭又五十五分左右,完成我們新竹所有的小百岳之行。資料中也曾看過有人提到這座山可以遠望雪山以及大小霸等,不過我們只在快登頂前的展望台有看到風景,而且方位還是朝北,至於山頂則四周圍皆為樹林,毫無展望可言。山頂上有座古堡,如果走上古堡城牆上應該可以有些看頭,不過該古堡為縣定古蹟,有告示牌寫著不能攀爬!本來很想站上去瞧瞧,不過想想還是守法,反正要看下次去其他的山一樣能看。

方向辨不清可以問莊主
古堡簡歷還是參考縣政府的資料比較好
網路資料很多人都寫著李崠古堡是清朝李棟將軍撫番所建,日治時期日本人改建。但我查看過清朝時期李棟的資料,加上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說明,那位李棟應當不是一位將軍!他是1793年的台灣府經歷之一,台灣府經歷是個正七品以下的文官,要說他帶兵去到李崠山蓋古堡防禦實在不通!而且台灣的清朝時期大多數都是實行「劃界封山」的政策,一直到清末才有些許「開山撫番」的政策。所謂劃界封山是以畫地為界,區分漢人與原住民的生活範圍,有立石立碑為界,稱為「漢番界碑」,台北市區的石牌就是當時的漢番界碑之一(此碑在石牌捷運站出口不遠)。清末時期開山撫番的政策是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推行,這已經是1885年之後的事情。所以要說那古堡與清朝乾隆時期的人物有關,絕大多數應該都是以訛傳訛所致。

李崠山,又稱李棟山海拔1914公尺,一等三角點以及一等衛星控制點,頭前溪保護界水泥柱,台灣小百岳第28號。山頂有座大型古堡為「TAPUNG古堡」,俗稱為「李崠山古堡」,原名為「李崠隘勇監督所」。李崠山附近山域,包括李崠山都是日治時期與原住民的古戰場,山徑多數都是當時的隘勇線,除大混山之外,馬望僧侶山等也是知名的連走路線。眾所周知的登山口為山腰的李棟山莊,設有可停放十多輛車的停車位,屬於朱萬鶴莊主私人地方,目前入內每人十元清潔費。一般正統的登山口位於馬美道路叉路口,還沒轉入李棟山莊那個路口旁,山徑之字蜿蜒緩上路徑較遠,但可於途中轉切由李棟山莊上來的捷徑,可能此路徑較少人走,沿路比較荒涼,多處已芒草高過於人。



●●●● 點此可以觀看此行程所有照片 ●●●●

題外話,雖然我們中午就趕下山,不過還是因為中和交流道雍塞,到了板橋我又走錯路,差一點就趕不上到醫院複診。這次血液常規又變回正常了,不過體重卻比最輕的時候還胖了十公斤左右!醫生也很訝異我的體重起伏都很大,連我自己也奇妙莫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